
进入公历9月,乌克兰也就正式进入了秋天,基辅宣扬了将近半年的“夏季攻势”从时间上看已经结束了。接下来乌军发起的进攻,都应该算“秋季攻势”。按理说一个季度结束,基辅应该对这段时间的工作做做总结,出一个书面报告,看看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顺便报一下进度和损失。但很明显,没能取得什么业绩的泽连斯基政府不会主动做这个总结,所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很“贴心”地为乌克兰政府汇总了一份报告。
本周二,绍伊古在国防部电话会议上透露,乌克兰打了三个月的反攻后,乌军没有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取得成效。随后绍伊古详细提到了乌克兰军队的损失,有超过6.6万官兵以及7600多件武器被消灭,34个战役战术指挥所或前线指挥机构被俄军摧毁。紧接着绍伊古又总结了俄军防空系统的战绩,过去一个月拦截摧毁了13枚巡航导弹、159枚“海马斯”火箭弹以及1000多架无人机,最后绍伊古还向全体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高涨的士气和争取胜利的精神。
结合前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结束与埃尔多安的会谈后,公开表示“乌克兰的反攻不是陷入停滞,而是失败”来看,绍伊古的报告无疑是一记漂亮的补刀。不过同时普京也重申了一遍,表示俄罗斯从未拒绝就乌克兰问题进行谈判,现在也不会拒绝,包括第三方的斡旋。
一年前普京这么说,会被西方和乌克兰嘲笑是想“求和”;半年前普京这么说,外界会认为俄罗斯“打不动了”;而现在普京这么说,明显是给敌人台阶下。因为无论北约还是乌克兰都不得不承认,乌军反攻事实上失败了。
俄军的战报当然会有一定水分,但综合这几个月来乌军的战线和兵力调度变化,这次的水分不会很大。而且《纽约时报》预测的乌军伤亡人数,比俄罗斯公布的数据还高。泽连斯基也刚刚向波兰等国发出请求,希望他们能引渡适合服兵役的乌克兰难民回国。可见经过几个月的战斗,乌军不但没能取得突破,反而损失了可观的人力,确实已经“没兵可用”了。
想当初乌军发起反攻时,堪称气势如虹,在整个战线上都投入了大军,大有摧枯拉朽,一口气将俄军打回老家的势头。遗憾的是,如绍伊古所言,乌军最终没能在任何一个方向实现目标,无论是进攻重点扎波罗热,还是骚扰为主的赫尔松,还是旨在夺回巴赫穆特的顿涅茨克方向,乌军血战百日死伤无数,迄今也不过只拿下十几个村子。套用以前西方用来嘲笑苏芬战争中苏军的老话:那就是乌克兰取得的土地,大概刚好够埋葬死者。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战略上失误外,战术上乌军的失误也很多,直接导致了士兵伤亡过大。以大诺沃西尔卡以南的战事为例,这里是乌军发起反攻后最早取得战果的方向,也就是8月初左右攻克的旧马约尔斯克和乌罗扎因。随后问题就来了,按照正常进攻逻辑,为了避免被河谷两侧高地上的俄军炮兵阵地所伏击,乌军进攻位于河谷中心位置的斯特罗姆利尼夫卡(又称斯塔罗姆利尼夫卡)时,完全可以从新顿涅茨克(又称新多涅齐克)和新马约尔斯克进攻河谷东面的克尔曼奇克高地,这样乌军就取得了地形上的优势,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俄军在河谷内的所有防区。
也就是说,乌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多占领了两个俄军根本不需要的村子,要进攻真正有用的核心防御据点还要付出更加的惨重代价。而且旧马约尔斯克村还不像罗博季涅那样重要,至少罗博季涅距离俄军主防线还比较近,乌军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还比较多,在河谷方向,乌军即使攻克了斯塔罗姆利尼夫卡,却距离俄军主防线仍有十几公里。这样算下来,不但战术上没有丝毫意义,战略上也是得不偿失。
再复盘从夏初开始的整场乌军反攻,像极了对旧马约尔斯克的易手过程:俄军精心挑选战场,利用地形优势层层阻击乌军,让乌军为无关紧要的位置损失惨重方可取得微小战果。但乌军如果试图继续深入,就会撞上俄军真正的铜墙铁壁,不但无法突破,连靠近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实际上,在双方对决时刻,俄军炮兵和空天军如同“开了天眼”一般,通过不间断密集轰炸乌军集群、前线指挥所、情报分析中心以及兵力集结点,乌军在河谷地区的艰难推进完全就像陷入俄军事先准备好的圈套一样。
从这一点来看,可能是去年俄军在北线大幅收缩没收好,演变成了溃败,让乌克兰政府、军方和北约都认为俄军不堪一击,在制定反攻计划时犯了轻敌和冒险主义的大错,还高估了乌军的战斗力,低估了俄方的情报获取能力。所以,乌军今年的反攻准备严重不足,在俄军修筑了半年多的防线上撞得粉碎,空耗兵力和装备,却无法取得任何有价值的突破。
照目前的舆论来看,北约已经默认了乌军反攻失败的事实,美国也在做“乌克兰战败”的两手准备。西方一边继续支援乌军发起最后的反攻,希望能继续拖住俄军,另一边提前给泽连斯基政府打预防针,准备以当前的实控区划界,促成双方停火。当然,至于乌克兰政府的想法和诉求,恐怕并不在拜登政府的考虑范围内。
